2023年終回顧

時間過得非常快,轉眼之間,一年又即將告一段落。在這一年裡,資產、副業、本業上都略有增進,但也遭遇了一些棘手的問題,迫使我不得不面對各種挑戰。因此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與各位讀者分享一下這一年的心得與經歷,同時為即將到來的新一年樹立一些明確的目標,以期能夠有更多的成長與突破,其中我會針對資產、副業、本業這三個大方向去做回顧與分享,順道分享一些我這一年收穫最多的事物,這篇不會跟指數化投資沾上太多的關係,大多是近一年收穫一些財商視野的感想。

閱讀更多:2022年終回顧2021年終回顧2020年終回顧




本業的穩定

基本上本業沒什麼好講的,我其實把本業收入當作債券一樣,在資產中視為一個有防禦性質的現金流,它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並且工作內容並不會太吃力,一年有22天的特休(依年資)+7天有薪病假,缺點就是薪水不像真正的科技業那樣高薪,但也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也因為這樣,即便目前薪水貢獻在資產增幅的比例逐漸降低,但這份工作就像一個良好的資產配置可以在關鍵時刻發生作用。未來2-5年經濟如何?資產成長可以如此順利?副業還是能持續增長?以上都是未知數,在所設定的FIRE目標上未達成前保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是有一定的優勢與心安,因此還是跟原先設定的目標一樣,50歲前不輕易辭職與提早退休。

題外話:曾幾何時50歲變成提早退休的年紀,還記得以前55歲退休好像滿正常的,但在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下,65歲變成了正常退休年紀,但未來當我們達到5-60歲時,說不定這個年齡將會變成70歲。

副業的感想

今年度我忙碌的最大原因就是多數時間花費在業外收入上,但過程並不太順利,今年大概從業外收入賺取約七位數字的利潤,這利潤已經超過了我本業的收入。當然事情沒這麼簡單,我也因為這個業外收入而踩到了一些地雷,花費了數十萬處理了專利侵權的問題,也因為一個前輩的口頭建議就賺到了快百萬萬元,深深體會到知識的落差就是財富的落差,還花費過十幾萬學習新的知識,當然這些學費後續也轉化成利潤,業外收入的部分或許有一天我不在靠這個技能賺錢,我再來跟大家分享過去這幾年許多辛酸與有趣的經驗,因此現在只能簡單帶過。

今年我深刻體會到一個極為重要的觀念:知識即財富,經驗也是財富。而這兩者,在運氣好的情況下,你可能只需要花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就能夠取得;相反,在其他情況下,即便願意花錢,也可能難以找到途徑或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

獲得知識和經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親身踩雷,用金錢購買寶貴的經驗,或是花時間整理學習新知識。另一種則是花錢購買他人歷過的經驗或整理好的知識。對我來說,未來我更傾向透過後者,因為現在時間對我而言變得格外寶貴。




資產的成長

老實說我比較少在關注資產的成長,但我還是習慣用GOOGLE SHEET自動化的去記錄每一天的資產變化,想到的時候再去看一下到底虧/賺了多少,偶爾才會從理財館長的LINE群知道大盤的近況(我滿建議指數化投資人可以加入LINE群吸收一些知識的,因為目前比較少用FB了)。

至於投入部分,通常我都會累積了一大筆錢在一次性的購買VWRD/VWRA,但今年4月初我繳了原始房貸的違約金去做房屋轉增貸,貸出了650萬部份投入指數化標的,部分拿去周轉,今年在股票市場就沒有其餘動作了。

緊急備用金/週轉金的部分則是提高了水位到200萬(我習慣把緊急備用金跟週轉金一起看待),由於一個月要繳的貸款、欠款跟家用大約快22萬,所以我希望現金水位高一點會比較有安全感,這筆現金大概會在100-200萬之間做浮動,低於100萬我就會非常緊張,看是哪部分出了問題。有一次現金低到30萬,就會開始細追是哪筆款項沒有按照規劃流入/出。

不動產方面,去年的2022回顧有提到有2.5間房(0.5為家人合資購買)+1間預售屋,在今年初已經先把持有不到1年的預售屋先行獲利了結,大概賺了約140萬,看起來非常好賺,但其實在賣的當下大概就知道以後會後悔了,果然現在的行情大概是+500萬,不過當時還有一些別的考量,覺得房地產已是過度集中的投資,而我又重壓在同一區域不太妥當,所以還是換成現金轉其他投資較為安心。

這邊想講個小插曲,前年的時候有在看一間烏日龍寶建設的預售屋(有在研究就知道是哪一間),業務開價22XX萬,當時礙於預算考量(現在當然是買得起),所以就放棄改買現在住的地方1700萬,結果烏日龍寶那間現在應該有賺個1000萬(未稅),而我這間頂多賺700萬(未稅)。由於我老婆最新的目標是想要住1-2級建商50-60坪雙車4000萬內的房子,我就在跟老婆開玩笑說,比起我們這2年這麼辛苦賺錢、存錢、投資,當初咬牙買烏日的龍寶建設好像比較實在。

魯爸資產變化表
魯爸資產變化表

上圖這張是我用GOOGLE SHEET自動記錄每日的資產變化(截圖至2023/12/19),大概是從2021/06開始自動化紀錄,2021/06之前是翻找過往TD海外券商的每月報表去做統計,整體的數字並非完全精準,因為現金水位的變動不會在上面做紀錄,然後偶爾多出一筆的現金也不會馬上統計,大概是想到的時候才會更新一次現金水位。以上資產變化是未包含房價(資產)與房貸(負債)的價值,2017年底大概是我替代役剛結束準備第一份工作的時間點,更早其實也有在投資,只是就不是指數化投資,紀錄也不是這麼的重要了。

其實看這張圖覺得滿有趣的,回顧前面幾年,那時候覺得資產波動很大的時刻現在看來好像也沒什麼,至於2020的Covid-19沒什麼大跌是因為那時候有做增貸的投入(但就是運氣好),每一個大幅度的增加大概都是增/信貸的貢獻。印象中前面2-3年資產的變化主要都是投入本金所導致的,這跟我在幾年前寫的文章相呼應,在資產累積的初期,主要貢獻都來自於你的本金,因此你應該花費精力的地方在於如何提高你所能貢獻的本金(本業、業外收入)。

還有一點滿有趣的,扣除2023/4月的借貸投入,其實前幾年陸續都有轉增/信貸投入與房地產了結的投入,只是在現在的圖看起還似乎不怎麼得起眼,我想未來2023/4這個增幅也是會一樣的不起眼吧。




這一年收穫最多的地方-財商的成長

這一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我覺得收穫最多的地方在於認識到不同行業並且有一些成就的人,在跟他們聊天的過程中知道了各個行業一些利潤眉角。講幾個印象比較深刻與令我驚豔的例子:

有一個長輩A老闆是做交通公司給運匠靠行的,這個生意的門檻都被壟斷,就像計程車公司、瓦斯、第四台一樣,每個區域所發的牌照有限,文章先不討論行業的利潤細節。他講到從這行業衍伸出來的一個收入則是放貸,而且利率都是10幾%起跳,我的認知是10幾%的利率代表著高風險甚至詐騙(上網google imB詐騙)。但是奇妙的就是10幾%的利率是有找代書做合法的土地抵押,通常是地主(老闆)急需用錢,比方說這土地價值1億,他跟銀行只能貸款5成(我假設的),但地主急需現金又想把土地最大化利用,於是跟這個A老闆抵押土地再借二胎另外一成出來,並且只繳利息不用還本金(行情月息1%),合約一次2-3年不等,這對於急需用錢的公司是一筆很好用的週轉金,一來銀行沒辦法再從這塊土地般錢出來,二來高利貸的利率比這更高。對於A老闆來說,他的風險在於對方期間雖然都有繳利息,但期滿還不出本金,於是有兩種方式:1.談續約,繼續繳利息,看到時A老闆願不願意。2.想辦法把土地賣掉,否則土地有抵押權可以拿去法拍或是乾脆便宜賣給A老闆。也因此A老闆身上有幾塊低於市價的土地是這樣來的。

至於A老闆財力有限,但又有許多借貸的地主找向他,所以A老闆也做起來轉仲介給更大的金主,收傭金又是另外一筆收入,當然我還是覺得怪怪的,但或許有些灰色行業就是如此暴利吧,而長輩A老闆也說他做這塊放貸已經30幾年了。當然這已經超出我所理解的認知了,不屬於自己認知的財富不需要強求去賺取。

另一個跟我差不多年紀的B老闆,他提到了如果你發現一個東西有賺頭,那就要善用槓桿,很多人在已經知道方法賺錢時,卻受限於本金而讓成長緩慢或停滯。聊天中他提到了一些觀點,如果你能用10元去賺10元,那你就應該借更多的錢去賺這10元直到邊際效應遞減到你認為不划算為止。而你一天中花費最多時間、最不想做的是哪些事情,那些事情就花錢請人做,你要把時間省下來做更重要的事情。

另外,他也提到了階層的概念,人要往更高階層的圈子去邁進才會有突破的視野去看待這些人為何會做這些事情,但一般人是無法無緣無故跳脫階層向上,通常跳脫階層有幾種作法,其中一個比較值得分享的是【利他】的概念,就是當你時常願意無私地分享,這種情況才有機會認識到更上階層的人。舉例來說如果同行間有一個比你優秀的人,他剛好遇到一個問題是你以前遇過並且解決,這時有兩種做法:

一種人會選擇裝不會,因為當初自己花費了許多時間、精力才了解這件事情,這樣你就拉近了你與這位同行的差距,但這種想法他認為眼光太短。

他建議不要這樣,此時你應該去教這個人怎麼解決這件事情,因為你不教他,依照他的能力遲早還是會,而且長遠的未來他也知道你其實會,但你選擇藏一手,這時候你將失去一個未來結盟的夥伴。如果你選擇教他,這時你就有機會踏入他所待的階層。當然他也有可能再利用你,但你也沒什麼損失,畢竟他就是比你優秀,而且1-2次你也可以看清這個人的風格。

所以想要賺超出你現況的錢,你要去認識並了解更高階層的人在做哪些事情、為何這樣做,但千萬不要在同溫層去揣摩更高階層的人都怎樣做,這樣很容易走歪。




開銷過大的一年

這一年的開銷非常大,但大部分都是借貸的支出,唯一可以改進的地方大概是育兒方面的花費,目前開銷如下:

  • 新竹房貸1800萬,月繳~抓7.5萬(透支型房貸,已還本金當緊急備用金運用)
  • 台中A房貸1224萬,月繳~5.2萬(現在是寬限期,先抓未來保守還款數字)
  • 台中B房貸1000萬/2,月繳2萬/2(理財型只繳息)
  • 信貸兩筆~260萬,月繳4.3萬,(部分是寬限期,先抓未來保守還款數字)
  • 幼稚園學費,月繳3.5萬(大概3萬出,我抓3.5萬)
  • 家用支出,現在比較沒特別計算,我估4萬左右。

以上加起來約25.5萬,另外有新竹房租2.5萬與台中B房租2.4萬/2收入,大概寬限期後月支出會來到22萬,其中貸款佔了18萬投入在我覺得值得的地方(周轉、股票投資、房地產),未來台中A房寬限期後(再1.5年)預計可以再轉貸500萬出來投資。3.5萬/月的幼稚園覺得挺貴的,但還在能負擔的範圍內,育兒方面剛好小孩比銀行家尼莫的小孩小,所以很喜歡看銀行家尼莫去分享一些育兒與學習相處上的心得,我甚至擔心他文章哪天不見(有些文章幾千字感受的出來是有花費心力去撰寫),會把他的育兒、學習、語言提升的相關文章整理成自己的精簡版PPT去做回顧(有點感覺像以前上課在做重點筆記一樣)。就如同我前段所說的,你要去學習更高階層的人做法與想法,當然在這部分不是指投資而是指育兒與學習經驗。

收入方面當然是超過這些支出,銀行更擔心你違約,借房貸最終還要法拍房子拿回錢這種是對於銀行來說是虧本行為,敢借這麼多錢,代表審核過財力相信你還得出來這些錢。




目前FIRE之路的方向

直到現在我還是會每一段時間就去更新與試算CoastFIRE的數字,聽起來很無聊也很沒意義,但我覺得可以更了解我未來每階段的方向,我自己CoastFIRE的紀錄版本比上面連結的版本複雜許多,又因為我目前已經滿足最初設定的CoastFIRE數字,所以此時更新與試算的CoastFIRE數字其目的主要來自於:

  • 我如果要增加開銷,則未來1-2年需要再存多少才能滿足CoastFIRE?
  • 如果預估報酬率拉低,還需要累積多少資產才能滿足CoastFIRE?(目前設定年化報酬率5%)
  • 如果要富養小孩到大學,那還需要再累積多少資產才能滿足CoastFIRE?
  • 如果不想把投資房地產賣掉,則月繳貸款必須要累積多少資產去應對?
  • 如果現在立刻離職專心從事副業,但副業在1-2年內歸零,到時的資金是否能應付未來3-40年退休生活?
  • 持續近年的資產累積速度,我們家是否有餘裕去金援雙方家庭的父母未來的退休生活?
  • 持續近年的資產累積速度,我該如何很輕鬆地購買4000萬的房子甚至以上?(其實現在就能買,但不划算,當你覺得不划算就代表超出自身能力範圍)
  • 如果今天副業就此失敗中止,可以不變賣投資的房地產維持往後餘裕的生活?如果不能,還差多少?差距太大的話,變賣投資物件是否就可以維持餘裕的生活?

以上這些問題大概一段時間就會去考量與計算,有時會有新的想法,但其實這些都是沒必要的煩惱,畢竟現在的生活與資產比起當初設定的目標超出許多,但就是覺得在設定的FIRE年齡50歲前,有機會滿足更好的生活為何不去追求呢?




目前資產計算

目前資產如下:

  • 新竹起家厝 2400萬~2600萬
  • 台中A房(自住)~2400萬
  • 台中B房~1450/2萬(合資)
  • 股票+現金(VWRA/VWRD約1675萬,現金200萬)~1875萬
  • 其餘實體投資~價值1000萬,短時間變現可以換6-800萬。

實體投資部分其實去年也有,但文章並無敘述,所以不要以為我怎麼一年突然多出來1000萬,但我也忘了去年實際投入多少的金額,只是今年寫文章想到這也是資產的一部分就順手記錄下來。




感想

如我在【目前FIRE之路的方向】段落所說的,我時時刻刻一直在改變想法與執行方式,唯一不變的目標就是想要50歲離職退休,現在所做的事情都是替50歲離職退休增加一點成功率與生活餘裕。

最後想分享一些這幾年的感受,努力這幾年的感想,資產的來源分別來自:本業、副業、房地產、指數化投資,而各個類別的心得如下:

  • 本業:如果你沒有富爸爸富媽媽,那本業最基礎不能少,但是否須要花費過多心力去提升本業你就往上看長官的現況,如果你滿意他們的待遇那就持續提升本業,不喜歡就快換工作或是找別的事情來努力,千萬不要把時間拿去划手機看電視。
  • 副業:很看人,也未必輕鬆,但是是一個收入多元化的手段,我認為可有可無,看你本業發展再決定要不要採取副業。
  • 房地產:最暴利且我認為也算輕鬆的方式,我覺得房地投資是一個有機會取得超額報酬的地方,但入門條件高也很吃專業度跟市場熟悉度,很容易就可以賺取資訊落差的財富,對於小資族來說,他們只有等到想買房的時候才開始研究房地產,開始了解這區域的未來發展,對於投資客來說當建商買一塊地的時候,就已經算出附近二手屋跟這塊地未來開價的行情了,未來可能會加重這比例。(這裡指的房地產投資非短期買賣炒作<5年,短期已經沒搞頭了,而是長期置產為主>5年)
  • 指數化投資:我自認我就算花費再多時間也無法在股票市場取得超額報酬,因此指數化投資是我認為最簡單也最輕鬆的方式,但要有顯著的效果要藉由其他三項所生出的資金跟時間去投入才行,通常初期最難熬,但我個人初期是很喜歡閱讀相關書籍與網路找尋資料,所以初期就對波動沒什麼感覺了。

初期我建議這樣選:本業>指數投資(大量投入)+副業並行>房地產(可有可無,建議自住)。

目前進行式:副業>指數化投資(穩定投入)/房地產(長期置產*2+自住*1)>本業。

未來我投入的比重會是:房地產(長期置產*3+自住*1)/指數化投資(穩定投入)/副業>本業。(本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比重最低,但50歲前不會輕易放棄)

如果你的目標是3000萬現值以內,那指數化投資+本業收入我認為可以輕鬆達到,但需要給予資產成長的時間,excel公式拉一拉就知道。

至於3000萬以上到一億的現值,指數化投資+本業收入還是可以,但80%跟你的本業收入有關了(※我沒有很仔細拉EXCEL表格,或許隨便一份工作加上時間拉個4-50年也有機會),而你想用其它方式達成,就如我上述所說的認識不同階層的人較有機會突破。

我很慶幸的是,我在這四個資產來源取得了一個很好的平衡,希望大家都能順利的朝自己目標邁進。

追蹤粉絲團:魯爸的財富自由之路

6 Replies to “2023年終回顧”

  1. 推魯爸,從指數投資到現在副業搞得風生水起,早早就達成初始目標了
    我還是在本業與指數投資的簡單道路前進,心態上有感覺越來越平靜與輕鬆
    不過好像少了一點衝勁,下一目標是找個合適的人生伴侶
    可能兩人一起前進可以改善這種躺平的狀態

  2. Hi Luffy,

    我是這篇文章的網友,當年透過 messenger 聯繫你
    https://luffydad.com/should-i-buy-real-estate-now/

    當年拜讀了你許多文章,很感謝過去你許多文章的分享
    也幫助我了解適合自己的投資心法,奠定了 2021-2023 股票市場年化 10% 的績效
    當初設定 FIRE 是以年化 10% 為目標,目前剛好 10%,希望照著以 10% 這樣的速度,希望能在 2032 年達成 regular FIRE lol

    只是想來回報一下… 最後我在 2021 年 Covid-19 恐慌時(台灣剛開始封城)相對低點買房了
    社區房價從我入手 1400 萬到現在短短兩年已經到了 2000 萬

    實在誇張

    不過是拿來自住,目前有在思考未來當快要達成 FIRE 時,要加速進度的話可能可以考慮賣掉房子,以便宜的價格購買郊區的房子自住,賣房多餘的錢則注入 FIRE 基金中,或許也可以提早達成 FIRE

    總之祝 Luffy 新的一年也一樣順利!

    1. 加油,一起努力,很開心你有很棒的成果,不過要小心10%年化報酬有點高,怕不小心沒達到預期會走偏路。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