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終回顧

繼去年的2020年終回顧,今年又度過完整的一年了,我重新細讀了我在2020年終回顧所撰寫的事情覺得滿有趣的,去年單日破萬衝上最高流量的文章「低利環境下,到底是哪些人在買房?未來貧富差距可能越來越大」,對比今年單日最高流量的文章「高房價的原因,為何你買不起房子-讀後感」,似乎都說明了近年大眾對於房地產的關注程度。而房地產漲幅在今年度依然驚人,副業收入穩定上升,因此想仔細記錄這一整年在我人生發生的重要事情。

閱讀更多:2022年終回顧2020年終回顧

年度儲蓄創新高

在整個資產累積的過程中我比較注重的是儲蓄率、儲蓄金額,關於投資報酬率、獲利金額方面,在剛開始投資的1~2年可能會很在意,但後來的我其實很少去計算,儘管仍舊有表格紀錄並自動更新資產的增幅,可是要我回答今年度藉由投資賺了多少錢可能還需要花上一些時間來計算年化報酬率,並且我也不在意,因為市場給予多少報酬我無法控制,設定好自己能承受的資產配置,我只要避免在錯誤的時間做出錯誤的動作即可。

然而對於儲蓄的金額我卻是會斤斤計較,今年的儲蓄金額創新高,大概有7位數字的增長,對於同時有小孩與房貸支出的情況下,我很滿意今年的儲蓄金額,當然這包含了本業的儲蓄與業外收入。對於業外收入而言,我把這筆錢視為不穩定的金流,因此絕對不會拿這筆錢去支出定期花費的項目,例如:托嬰費、生活費等等。所以這筆錢偶爾拿去吃大餐、娛樂花費外,剩下的就儲蓄起來,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業外收入有一天中斷,也不該影響我目前的生活,才不會太依賴這筆收入。因此加上本業的儲蓄才有今年的高儲蓄金額。

註:有讀者以為我的儲蓄金額定義為定存、活存,此處講的儲蓄金額為年度節省下的費用,至於省下的錢則是投入至股票市場跟今年買的房子上。




賣了1間預售屋,買了1.5間房子

我在即將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買房像毒品般的房地產遊戲一文中有敘述在台中買了1.5間預售屋的過程。而這筆錢是拿我上述所說的儲蓄金額與今年初預售屋的獲利來支付,一間是未來回台中自住的房子,一間則是低於行情跟親戚一起投資的房地產,而最近旁邊的建案在明年準備開出一坪37-45萬的單價,當初似乎做了正確的決定。因此,今年度對於指數投資的投入並不多,而也如之前所說的之後有一間會賣掉再投入指數化投資的資產類別中,這部分有進一步消息會在之後跟大家分享。

使用槓桿投資

槓桿操作是大家很避諱談論的一個題目,在閒聊近期槓桿投資(借貸投資)的一些操作-生命週期投資法?中有提到了我的一些槓桿投資操作,並且底下跟讀者們有許多不錯的互動,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另外一篇則是用別的角度來看待貸款與投資的事情,可以參考償還貸款與投資之間的抉擇 (貸款投資?)這篇文章。

在以前我會認為絕對不要借錢投資,但現在我的想法有些許改變,我認為以我目前的條件來說非常符合這樣的操作(工作穩定,月還款的負債比也不高),而這樣的操作有高機率加速我抵達FIRE目標。當然這未必適合每一個人,總之要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在能完全理解槓桿投資的風險下,我認為適度的槓桿是能增加資產累積的速度。

FIRE數字調整

我在分享我循序漸進追求財富自由的方法中有說過我設定的FIRE數字是2000萬加上一間無房貸的自住房,並希望能45歲達成這樣的條件,而最終在50歲轉換跑道。隨著時間與一些想法的轉變,現在我傾向把這個數字往上增加至2500萬,是因為以目前進度來看賺錢的速度變快了,而我FIRE的年齡依舊不變,不如就提高目標來讓自己生活寬裕一點。

調整計畫是正常不過的事情,隨著對自身的了解,計畫的微調是很合理的,但首先一定要先設定你的計劃,不要認為FIRE離你太遙遠就不去追逐,試試先設定一個簡單的目標,或許可以從LeanFIRE的數字追求起。

另外,4%安全提領率每年都有不同的質疑聲音,就好比大家說現在通貨膨脹、低利環境導致4%安全提領已經無效,所以安全提領率要改成3%、2%,然後又怕以後醫療費、安養費很貴,所以又在FIRE數字上加個幾百萬進去來讓自己心安,結果越算越覺得自己不可能提早達到安全提領的數字,乾脆放棄躺平。

別想這麼多,初學者的你就是依照4%法則去追求或是從CoastFIRE開始了解,你在追求的路上會隨著對自身的了解適時的調整到合適的數字,你也會因此吸收、閱讀更多詳細的FIRE資訊與經驗,不要妄想一開始就制定一個完美無缺陷的計畫,那只是讓你更容易放棄。30歲與40歲的你對於生活的需求絕對有很大的不同,薪水成長幅度也不同,你5年後在哪間公司都說不準了,你還想一次就把20年後FIRE的數字、計畫完美的制定下來嗎?




某種程度上,房地產的增值已經讓我達成CoastFIRE了

我必須得講有時候運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是4年前我沒在新竹買房,以我的薪水增長幅度,即便投資多厲害可能這輩子都買不起我現在的家,你要我現在用年薪的18-19倍去買現在這間房那肯定是買不下手,慶幸的是當初買房可能是我一輩子最正確的決定。你說我4年前就能預料到房地產的漲幅嗎?我4年前不過就是研發替代役剛結束,確定了這份工作可能會做到退休就決定在短短2-3個月之內把買房的事情確定下來。

而我在先前文章也有提到之後會回台中住,如果新竹的房子放個1年多躲過重稅(持有5年課稅20%,或是自用住宅10%、400免稅額),此時的利潤稅後有900-1000萬左右加上目前的資產,基本上遠超過CoastFIRE的數字,也接近我最終的FIRE數字。如果未來賣掉新竹的房子回台中生活,這也算是FIRE族在講的地理套利,你可以在生涯初期在高收入但也是高生活費的地方工作與居住,在達到某個階段時,移居到物價房價較低的城市或國家採用地理套利的方式來加速FIRE。

以我的例子來說,未來賣掉新竹的房子,而今年買了台中的房子,可以讓我多得到1000萬的資產,並且居住品質並沒有變化太多,剩下的目標則是把台中的房貸償還則滿足無貸款+FIRE最終數字的目標。

我只能說如果有「強烈剛性需求」再加上房貸不會造成太大壓力(多少比例視自己情況決定),那早點買一間自住房子或許不是一件壞事。 千萬不要自以為能預測房市的漲跌,認為房地產會怎樣怎樣,所以我應該怎樣怎樣,這樣的下場通常跟你預測股市一樣悽慘。

換個角度想,假設一間自住房買了以後,這間房子未來30年的漲跌與你無關,因為你打算長住在這間房子內,扣除漲價與跌價的心情影響,會有以下幾種情況產生

  • 自住房跌價(你在貸款後,不會因為房子跌價而必須補繳自備款給銀行,只要你付的出貸款)
  • 自住房漲價(你在貸款後,漲價還可以拿多餘的增幅來做靈活運用,這可以是另類緊急預備金的準備,或是其他作法)

因此假設沒有賣房打算,未來30年的房價漲幅與你無關,扣除心情的影響,跌價對你來說生活沒啥改變,你不會因為漲跌價而生活品質改變,一樣要繳貸款,但漲價對你來說還可以把增幅拿去做靈活運用,似乎是自住外的另一項優點。

你可能會說,那房價腰斬我不就比後面買的人多花了好幾百萬嗎?因此遲遲不敢下手。相反的,房價漲你也會因此在未來多花上好幾百萬,難道你認為可以預測未來房價漲跌嗎,因此「強烈剛性需求」的情況下評估好負債比,買房不是一件壞事,拿指數化投資VS房地產增幅比來比去實在沒甚麼意義,就像你不會因為0050漲幅比VT高就選擇投資0050一樣。因此當你選擇購買自住房的時候,就不要跟投資畫上等號了,而購買一間自住房的額外好處就是擁有了漲價後的增貸可以留活運用,但跌價並不需要補繳頭期款。

然你要是細算租金房價比,發覺把省下來的頭期款跟每個月扣除租金的餘額拿去投資,發現租房是一件更棒的事情也可以,所以我才會在前段話註明「強烈剛性需求

貧富差距拉大

在疫情過後的股市房市漲幅非常誇張,相信大家有關注的都有感覺,但不敢投資的人呢?資產在帳面上雖然沒有縮水,但存在銀行的錢卻悄悄的被通貨膨脹給吃掉。這一年我深深地感覺到通貨膨脹的嚴重,新聞到處播報各大連鎖店的漲價幅度,我家附近的便當店、麵店都跟著調漲,連我在公司負責的某項國外產品購案,業者也來信說明年調漲5%,而你這筆錢放在銀行什麼都不做的話是相當可惜,你也可以看看你目前的工作調薪幅度是否有超過你所感受的物價漲幅,沒超過的話等於你在明年度的購買力是下降的,非常嚇人。




每個指數化投資者一定要有業外收入

很多人常常會私訊我一些資產配置、槓桿投資英股ETF、FIRE的事情,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一定會不藏私地告訴你,這些東西並不難,當你了解核心大原則後,難的只剩下執行面。

不過我更希望讀者能夠把時間花費在更有產出的事情上,我真心建議各位指數化投資人都試著找尋適合自己的業外收入,這不是必需品,但長期下來絕對能改變你的生活。指數化投資者已經比起主動投資者省下大量的研究時間了,當然要把時間拿去做更有產出的事情上,副業通常不會花費你太多錢,但可能會花費很多時間,不過沒關係,這些花費的時間都是經驗的累積,先試著一個月簡單賺取3-5000元的業外收入當目標,持之以恆,你就會找到這個行業的獲利方程式。

感想

其實想移居到台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考量到目前居住附近的幼稚園學費高又很搶手,之後想念的國中學區也不一定擠得進去,那不如把這筆錢拿到台中來念全美幼稚園,並看經濟狀況來決定是否直升國中小,不過肯定會花費不少費用。

而即將進入到2022年,新的一年我想為自己設定幾個目標:

  1. 保持7位數字的儲蓄金額,希望能從1開頭邁向2開頭。
  2. 每月至少在部落格發表一篇文章(我認為比第1項還難)

FIRE一直是一個簡單的數學計算,如我在關於 財務獨立 和 提早退休 的誤解一文中指出,想要FIRE不外乎就是在收入與開銷之間取得一個完美平衡, 你可以在這個數學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數字,總之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擴大(收入-支出)的數字以提高儲蓄率,該如何節省、如何提高收入完全取決於你。去年我朝著減少開銷的方式追逐FIRE,今年有幸在業外收入方面獲得不錯的回報,因此藉由提高收入拉近了FIRE的距離,慢慢的在收入與開銷之間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追蹤粉絲團:魯爸的財富自由之路

15 Replies to “2021年終回顧”

  1. 魯爸您好,文中您有提到您設定的FIRE數字原本是2000萬,現在傾向把這個數字往上增加至2500萬。想請問這個2500萬是以個人計算?還是以一個家庭計算呢(2大1小)?謝謝您

    1. 以2位大人來計算,因為我想預設的FIRE年齡為50歲,此時小孩接近成年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不認為此時應該再花費太多金錢在小孩身上。
      2500萬平均一人1250萬看起來很少,但其實平常的花費也不太多,
      加上如果有一間無房貸的自住房在某些時刻採用理財型房貸是有很多靈活運用的空間(這需要一篇文章深入討論)

      當然這個數字隨時可以改變,唯一不變的是我把FIRE數字當作我退休的最低限度,未來只會高不會低。

    1. 基本上我比較建議債券如同股票一樣,不要單壓一個市場與年限
      如果可以我會希望盡量分散,所以我比較建議AGGG or AGGU

      另外如果你真的要買的話,DTLA只有遺產稅優勢,並沒有股息稅優勢,因為美國公債在美股中是會退稅的

  2. 恭喜魯爸達成初步目標。想請教您,最近網路上有很多聲音說到,未來債券的報酬率不會有以前高,與其股債並行,不如全股到底,或是九成股一成高利活存,不知您對這樣配置有什麼看法呢?

    1. 我的想法是過去百年的美股歷史都有經歷過對於股票、債券不看好的聲音
      每次都會說「這次不一樣」、「因為XXX所以XXX」
      因此既然我不能預測未來,那我會選擇盡量分散持有,這也是指數化投資的原則
      股票、債券都是,不會因為債券報酬低而不投資,
      就像美股歷史一定有過許多專家在歷史上嚴重的股災分析股票報酬會低迷好一陣子,
      但你看到許多經典書籍絕對不會說改投資債券不要投資股票。
      這些經典書籍之所以經典就是適用任何奇奇怪怪、投資人自己嚇自己的情況。

  3. 恭喜魯爸,想請教7位數的儲蓄數字還可以邁向2字頭的金流來源是薪資收入還是說有其他項目的儲蓄呢? 感謝~

    1. 本業跟業外收入,但1要邁向2的確有難度,
      所以可能也要節儉一點。
      這是我設定的目標,不是說一定會達成

  4. 感謝魯爸分享。
    2021年對我來說也是收獲不錯的一年,但我對於發展業外收入一直感到困惑,因為我有興趣的事物很難賺到錢,有賺錢機會的業外工作內容我沒有太大興趣。想請問魯爸是怎麼發展賺錢業外機會的? 謝謝~

    1. 先回應你”有賺錢機會的業外工作內容我沒有太大興趣”這句話
      因為我的業外收入的內容其實也沒多少興趣,但是當覺得原來不需要花費太多腦力、時間,就可以賺到一筆收入,我就很感興趣了。
      我個人很常會搜尋一些不同領域人的文章(國內外都有)
      比方說,我最近在某群組就看到一個人分享他藉由聯盟行銷當副業賺錢
      聯盟行銷常常聽到,但我們通常會以為是部落客要推廣某產品然後抽成之類的,太難了
      這個網友分享他並非部落客,他專門挑選高分潤產品,然後花1-2小時寫文案並”花錢”投廣告導流
      結果一個月業外收入近10萬,當然太細節的東西是各自的本領不方便透漏。

      所以我大概都是加不同群組、討論版來了解大家賺錢的模式,再從中看是否有適合自己的。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