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經典大師的守錢致富課-讀後感

當我收到當代經典大師的守錢致富課的閱讀邀請後,看了一下前言(投資金律作者William J. Bernstein)跟推薦序(綠角)的人以後就知道這是本值得閱讀的書了,從原文The Little Book of SAFE MONEY來看,本書的內容著重在SAVE MONEY,並非要教你該如何投資致富,而是該如何守住你的錢。

聽到這邊可能會覺得很無趣的一本書,但我認為這本書的中譯本出現在目前人們對於股市、房市貪婪的氛圍上,適時的給各位投資人一個忠告,不要忘了投資最重要的事情,千萬不要冒自己無法承受的風險。

注意:以下內容是我覺得書中不錯的觀點並且延伸出的一些想法未必完全是書中的內容。

緊急預備金的重要性

雖然書中沒有明確的探討到緊急預備金,但在第二章的部分講到了投資組合的穩定與流動性,作者認為理想的投資組合中都應該兼具穩定與流動性。

聽起來好像講廢話?那我們來看看現實生活中周遭人們是如何忽略了這些細節。實際上我們常看到一般大眾的投資產品不太在乎流動性的因素,例如:許多人喜歡把房地產當作主要投資標的、有人喜歡買必須鎖好幾年的儲蓄險等等…,當你在緊急情況需要變現的時候,你就無法在對的時間與對的價格來出售你的產品(例:房地產、儲蓄險)。這讓我想起在一年前我寫下了一篇但擺放在草稿中的文章,探討流動資產淨值的重要性,有空再把文章補足。這也是我們在做投資時,必須先準備好緊急預備金,當你需要現金時才不會被迫在不該賣的價錢賣出你的資產。




人力資本的風險

在指數化投資者的想法中,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能多元化、分散風險,就盡量去做,這不僅限於資產類別、也可以是國家種類、不同券商等等。

書中提到的人力資本跟金融資本盡量不要有相關性。甚麼意思呢?你在台積電上班,就不要買台積電的股票,很多人以為在自己公司上班能第一手知道公司的產能與未來走勢,但事實上是景氣不好時,公司的股票下跌也導致你可能面臨裁員的風險。

而我想把這想法延伸到更廣的層面,我們既然已經在台灣工作了,那基於多元化的考量,更不應該只投資台灣市場(即便是0050也是一樣),在台灣的工作有哪個真的是能跟台灣股市扯不上關係的嗎?

公務人員?老實說,政府額外的加薪絕對不可能在景氣不好的時候調整(我印象中上一次調薪是賴清德剛上行政院院長時了),科技業更不用說了,服務業?我服務業的親友在股災的時候都會說最近股市不好,都沒客人上門。所以既然你已經身在台灣工作了,那不如把投資的部份擴展到更多元化的世界組合吧(全球化的指數投資)。




試著反向思考,察覺沒注意到的風險

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層面去思考,你還會有同樣的想法嗎?

假如一個財務顧問跟你說,只要你遵循這樣的策略,你將有90%的機率可以安穩退休,聽起來似乎很棒。

同樣的結果換一種說法,要是財務顧問跟你說,你只要照這樣操作,你會有10%的機會失敗,這樣聽起來是否開始覺得怕怕的?

再換一種說法,要是財務顧問跟你說,照著策略操作的話,10個人有1個人會失敗,此時你肯定嚇死,深怕自己是無法成功的那一個人。

事實上以上三種說法都是同一個機率所衍伸出來的話語,先不論90%退休成功率是高是低,但是當你在做任何投資之前試著反向思考看看,你是否能承受不同面向的結果。

我們來看看幾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如果有人跟你說ALL IN 股票型ETF,長期回報很大的機率>5%,因此你只要放長期就全ALL IN股票ETF就對了,那你可以試著反向思考,最差的情況是怎樣?你是否能接受?(這邊沒有一定的對錯,只是換個角度思考後,自己是否還能接受這樣的結果)

有時候你也會聽到,選VT不如買VTI,因為美國怎樣怎樣,全世界會跟著怎樣怎樣,那你試著換個角度思考看看,如果這個假設未來改變,你是否能承擔只投資美國的風險?(可能美國低迷長達10年以上)

很多人把大部分的資產拿去全買0050/006208(此處先不討論股債比),換個角度想,要是你是日本、新加玻、美國人,還會把資產全部壓在台灣身上嗎?當然你可以說在台灣0050/006208變現度很高,但以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肯定不會把全額資產都投入在不到世界3%佔比的一個小國家。

我們再換個角度看看,要是你是一位日本人,你會把資金全部押注在日本股市嗎?我敢肯定現在的你會因為過去日本股市的低廉報酬而認為只投資日本股市是一件很蠢的事情,此時就會很認同指數化投資人都知道要多元化分散到全世界。但在台灣會因為過去0050/006208的優異報酬讓大家認為只投資自身國家(並且全世界佔比非常小)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只因為你身在台灣,這時你可會為了只投資0050/006208給出一堆解釋,什麼美股跟台股連動性很大啊等等之類的理由。(這邊還是提醒一下,只投資0050/006208並沒有一定的對錯,只要你有全盤考慮過,這仍然是一個很棒的投資)

可以舉例得太多了,當你做任何一項投資或決策之前,試著反向思考看看吧,說不定會有不同的想法出現。




風險承受度是會改變的

這章節非常有趣,我們常常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會需要填寫一些風險承受度的問答,比方說:你能承受多大的損失?損失20%後你會難以入睡嗎?損失20%以後你會買入還是賣出?回答完這些問題後得到一個度量來評估你對於風險的承受度,這類的作法在作者眼中是一件毫無意義浪費時間的事情。

事實上,你在不同的情況回答這些問題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怎麼說呢?人們在多頭的時刻會認為自己風險承受度很高,但在股災的時候,又會趨向於保守。

如果你已經上了年紀但是在一個都是年輕人講求All in股票ETF不需債券來資產配置的群組,那你可會傾向於All IN股票ETF(事實上你可能無法承擔這樣的配置),或是在社團中大家討論比特幣、槓桿投資,而此時你也會認為應該要有這樣的作法與配置。

一個積極or保守的投資人可能會因為外在的因素變成保守or積極。因此作者給予的建議是,當你在做任何投資決策前等到第二天再看看是否有同樣想法。我個人建議再添加前面提到的一點,當你做投資決策前,聽聽相反意見的看法或是反向思考,或許能讓你看到沒注意到的細節。




感想

整體來說,此書因為並非是強調如何賺錢與致富的書籍,因此書的內容可能會讓某些讀者有點乏味 ,但我在閱讀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會細想一下在現今的投資環境中是否有出現類似的狀況,是一本我認為無論是主動、被動投資者都適合閱讀的書籍。整本書從不同角度去探討各種風險或是投資陷阱與盲點,中譯本的問世出現在許多投資者對於股市與房市貪婪的時刻,剛好給投資者一個警訊。

追蹤粉絲團:魯爸的財富自由之路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