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再平衡?
再平衡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使資產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分配,而不是最大化報酬。隨著時間的流逝,資產類別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但相對的也改變了原先設定投資組合的風險。再平衡的動作可以讓你的投資組合回到原先設定的風險與收益。
對於多數投資者來說,再平衡可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涉及著是低買高賣的行為。股票大漲時,所擬定的再平衡策略告訴你是時候該賣股票了,以購買更多便宜的債券。遇到股災時,卻要賣出能保護股災的債券買進未來不知道是否會繼續跌深的股票。
再平衡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不只是報酬率與資產波動的考量,也涉及到你必須多久關注你的資產狀況、過於頻繁的再平衡會導致交易次數增加也不是件好事情。(再平衡次數對於複委託的投資人尤其重要)
再平衡成本
- 交易成本(股票本身的買賣價差、複委託的話則有交易費用。)
- 時間與人力成本(太過於頻繁再平衡會造成浪費太多時間與精力關注於資產)
三種再平衡策略比較
1.固定時間再平衡(每月、每季、每年)
※以下數據採用50%股票50%債券來做投資組合。
使用”固定時間再平衡”策略時,投資組合按預定的時間間隔採取再平衡(包含每月,每季,每年)。此策略唯一要考慮的變數是時間,無論投資組合偏離了目標多少,都只在固定的時間做再平衡的動作。
優點:依照設定時間,無論資產變化多少都進行再平衡。
缺點:資產可能只有1-2%的偏移,但是還是堅守紀律進行再平衡會導致過高的交易成本(不過事實上我相信很少人會因為設定時間到而計較1-2%的比例偏差的再平衡),或是在時間內可能面臨10%以上的波動,無法堅持下去。
數據上來看,每月、每季、每年的年畫報酬率與年度波動差異不大,但固定時間拉長的話,可以有效降低再平衡次數。
至於有些人可能會說,從來不再平衡的年度波動我可以接受,並且還擁有高於其它人許多的8.9%年化報酬率。但卻忽略了當你設定了能承受風險與報酬的50/50股債比時,結果長期下來你其實是面對80/20的股債比風險與報酬。這對於退休人士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你的投資組合已經不是你當初設定適合自己的風險與報酬了。
2.偏移設定比例再平衡(1%、5%、10%)
跟時間無關的再平衡策略。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以偏離目標設定的最小再平衡比例當作再平衡門檻,例如超出設定的1%,5%或10%。再平衡的操作可能會頻繁發生或是好幾年都不需要動作(可能一天就有10%上下的跌幅、或是長達1-2年內都不需要動作),這取決於目標的投資組合資產分配。
缺點:需要頻繁(每日)的監控資產是否偏移比例(武漢肺炎時可是有單日震盪8-9%以上的波動),或是付費請投資顧問處理,但會降低你的報酬率。
由於使用偏移設定比例再平衡策略,導致你可能需要每日都觀察比例是否有偏差。從數據上來看,設定的波動比例對於年化報酬率與年度波動並無太大的影響,但是越高的設定比例可以減少再平衡次數。
3.固定時間”檢視”偏移設定比例再平衡
此策略為按計劃時間內(每月、每季或每年)檢視資產比例是否偏移過多,當投資組合的資產分配偏離其目標資產比例所設定的上限則執行再平衡。例如分別設定1%、5%或10%。 假設每年檢視一次,則一年後按計畫所設定的時間檢視投資組合與目標資產的偏離比例小於設定值(1%、5%或10%),則投資組合將不需要再平衡,反之超出設定比例,則執行再平衡。
這邊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在期間內已經超出設定的波動比例,則不需要再平衡,只有在設定的時間到了才需要檢視資產。
優點:固定時間檢查一次,並且如果偏移比例未超過設定比例,則不需要動作,大大的降低了再平衡所衍伸的成本。(人力、時間、金錢)
從數據上來看,每月、每季、每年”檢查”是否有超出設定比例的再平衡策略對於年化報酬率與年度波動並無太大的影響。反而檢查頻率越高,增加了你的再平衡次數與周轉率。
這意味著過短的檢查頻率導致你花了時間與金錢去做了一件對於你資產並無太大幫助的事情。
至於設定波動比例來說,對於報酬率與年度波動也無太大的差別,設定波動比例越低反而增加再平衡次數。
再平衡的真實情況-累積資產與退休後
上述的數據為一筆資金投入後不在提領與投入新的資金進去。更真實的情況為累積資產時-定時投入資金,退休後-定時提領資金。
因此在“提領”或是“投入”階段,我們從固定時間再平衡的策略數據來看,再平衡次數顯得不重要,因為這筆成本(提領或投入)是你已經必須要付出的,只要每次提領與投入的成本有達到複委託的下限或是海外券商匯費有達到複委託的低標(代表海外投資成本小於複委託),則提領或投入時再把偏移的配置修正回來,並且不需要在乎1-2%的比例誤差。每年再確認一次偏移比例是否過大(建議設定5-10%)。
以一般投資人的複委託費用來說,0.15%手續費與20美元低消,要台幣40萬以上才划算,至於退休提領,至少每次退休提領都要超過手續費低消,少則半年普通則1年,這種頻率的再平衡還算可以接受。
想法
從歷史數據來看,更頻繁的再平衡對降低風險幾乎沒有影響,從報酬角度來看,收益甚至更少,並且一路增加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再平衡次數)。
相反的,更好的再平衡方法是每年檢視一次你的投資組合,要是沒超出設定值則不須動作,僅在達到設定偏移比例時才觸發再平衡動作。如果投資符合預期,且相對權重不變,則不會發生再平衡交易。而這個比例以歷史來看5-10%是有不錯的結果與少量的再平衡次數。
如同沒有最佳的資產配置一樣,再平衡也沒有最佳的策略。數據來看,差異真的很小,唯一差別最大的是”再平衡次數”,而再平衡次數意味著你的買賣成本跟人力時間增加,所以別再用頻率過高的再平衡策略做一些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但報酬並沒有顯著增加的事情了。
再平衡沒有絕對好或不好的策略,但是再平衡次數卻是直接反映著成本(人力、時間、金錢)。如果有人跟你說他在武漢肺炎時的因為偏移比例的再平衡策略讓資產報酬老早就回正了,那相對的他可能也在前幾年因為股票漲幅過大時的再平衡損失了一些大多頭行情。而你們兩個的再平衡策略在10幾年過後,可能年化報酬率是接近的。報酬率的差別或許就差在“再平衡次數”所導致的成本而已。
對於一個初入指數投資的人來說,最怕的就是在不同的時間點聽到不同人說他因為某種再平衡策略讓自己的資產增加更快,導致自己的再平衡策略一直改變,這種行為可能會傷害你的投資組合。
最後再重複一次,我認為再平衡的最佳策略是「投入資金」或是「提領資金」的時候順便再平衡,並且每年檢視波動是否超出設定目標(5%-10%),此方式不會損失報酬與面對資產太大的波動。
追蹤粉絲團:魯爸的財富自由之路
魯爸您好,想請教您,假設我設定股80%債20%的投組配置、定期定額投入資金,每年再平衡。若一年後發現投組變成股90%債10%,您會建議賣股買債,使投組回到股80%債20%;or 不賣股但買更多債,使投組回到股80%債20%。
不曉得這兩種方法有沒有差異呢? 謝謝您~
您好,首先你定期定額投入資金的時間點是每半年?每年?還是超過一年?
你的說法有點怪,因為賣股買債的前提是你不再投入資金進去,所以必須做再平衡。
而不賣股買更多債是因為你有新資金可以再平衡的策略。
因此我的建議是如我文章所說的,每次投入資金時”順便”再平衡即可。 長遠下來你跟不同再平衡策略的人報酬不會差距太多。如我文章所呈現的數據。
了解了 謝謝您的回覆~
嗨 魯爸,
請問個笨問題,所謂的再平衡指的是股/債個別的淨總值維持在一定的比例嗎?例如股/債=100萬/50萬,200萬/100萬,⋯(以2比1為例)這樣嗎?
可以這麼說,
不過我比較喜歡用%來計算。以你的例子就是股佔資產66%,債佔資產34%。
了解了,解答了我長久以來的”小”問題。
魯爸你好
原文用5:5做為再平衡的起點
不再平衡的績效都差不多, 令我有點訝異
因為個人是採用8:2的模式
想請問有用8:2去跑回溯的資料嗎?
謝謝
其實這樣的結果可以歸納出幾個結論。
1.文中比較的時間區段有1980-2014跟1926-2014。這兩個時間區間以1926-2014來說不再平衡確實報酬較來的高,可是風險也來到了股債比8:2。
但1980-2014雖然不再平衡的年化報酬看似差不多,實際上年度波動確有明顯的差別,還是有其好處。
2.以1980-2014來說,從不再平衡的股債比偏向到6:4,但年化報酬卻與5:5差不多,說明了債券對於整體資產的重要性。配置債券對於年化報酬可能有些許影響,但肯定的是能降低年度波動率。
另外你想知道8:2股債比的數據,可以從http://www.portfoliovisualizer.com 查詢到
我剛稍微幫你做了個回測,以美國股票與美國中年期國債股債比8:2一個每年再平衡與從不再平衡的數據顯示
1972-2020每年再平衡(8:2):年化報酬:10.14% 最大跌幅:-39.92% 最差年度:-26.97%
1972-2020從不再平衡(8:2):年化報酬:10.17% 最大跌幅:-45.52% 最差年度:-32.52%
可以自己嘗試回測你想知道的資訊。
魯爸你好,關於再平衡我想請問,假若當年度股債比例偏移過大,形成了儘管年末平衡將全部可投資金投入比例低部分,依舊無法滿足預設平衡,此時會建議如何去執行呢(1.賣掉比例過高標的 2.接受偏移 待下一年投入持續補進)
如我文末所敘述的,
「最後再重複一次,我認為再平衡的最佳策略是「投入資金」或是「提領資金」的時候順便再平衡,並且每年檢視波動是否超出設定目標(5%-10%),此方式不會損失報酬與面對資產太大的波動。」
因為在投入資金時順便再平衡已經撼動不了資產比例的偏移,意味著這年度的市場波動很大或是你投入的資金過小
因此我會採用投入資金順便再平衡,之後仍舊偏移過大(5-10%看你設定比例)時,就採取買賣的股債的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