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的計算4%法則-有效提退休高成功率

每個家庭(人)的4%法則數字都不一樣

當你想要退休或是提早退休時,你必須得知道你的生活花費。這不是說一個月要花5萬,因此一年需要60萬,所以依照4%法則我需要準備1500萬這麼”簡單”這麼”隨便”的事情。

這種隨意的估算方式只是會增加準備退休金的困擾與退休時的不安,有人說他的家庭一年需要花80萬,但是這80萬裡面的必須性消費與非必需性消費卻分不出來,這讓你在退休時面臨資產下跌時所要應對的動態提領方式不知所措。

對於A家庭來說可能是60萬生活必須、20萬非必須性消費,但對於B家庭來說可能是75萬生活必須,只有5萬非必需性消費。當你在計算自己的4%法則時,你無法正確的知道自己的消費模式,那只會增加自己退休生活的不安。




在(提早)退休前幾年,試著紀錄並了解自己的生活花費

首先你必須試著記錄一年前的費用,當你離退休時間點越近時,這件事情更顯得重要。正確的紀錄年花費有助於精準地控制未來提領率的變化。這不意味著你必須節儉度日,但你要知道你的錢花在哪。

舉我的例子:我當研發替代役時期,第一年只領著國防部給我的2.8萬元,因此我嘗試著這一年精準地控制我的支出與紀錄花費。希望月花費能控制在1.5萬以下,大致上平均一個月的費用如下。

2015年記帳紀錄
2015年消費紀錄

這是平日省錢,假日會跟女友偶爾吃大餐的消費紀錄。平均月花費在14851左右。

那時因為有設定1.5萬的目標,所以會造成剩下一個禮拜還剩1000~2000的話,周末就犒賞自己吃大餐。如果消費的太快,就會連續幾天自己煮乾麵來吃(很省錢的)。

記錄到最後你大概就會知道你一天餐費吃200或吃300所造成的影響,可能就會讓你周末可以稍微寬裕一點。如果你選擇搭客運或搭高鐵回台北對於最後一周花費影響。到現在我已經沒在記帳了,大概知道每筆消費對於月支出的影響。




每個家庭(人)的4%金額必須包含”需要”與”想要”

從上面的紀錄你大概可以知道你的花費有多少比例是在於必須性消費與非必須消費。當然在設定4%目標的同時,如果只設定必需性消費,那這退休生活過的也未免太危險”與”枯燥了”。

這邊給大家一個建議,必需性消費控制在3%以內,剩下的才是非必須性消費,也就是4%扣除必須性消費後的1%)。

我們可以知道並非所有4%的提款率都是一樣的。想像一下2個60歲的退休人士,他們在同一年度都依靠4%法則來執行退休計畫。單從提領率來看,他們似乎在遵循完全相同的方法,具有相同的風險和報酬,成功率都一樣。

※假設每人每年必須的最低生活花費在台北為40萬元,在花蓮為30萬元

現在讓我們檢查一下4%的金額。第一位在台北退休的A先生需要4%的費用就能生存,因此他依照每人最低生活花費他必須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如果他們的提款額低於此水平(並且按通貨膨脹率每年調整),他們將難以支付生活必須開銷。

相比之下,想像一下我們的第二位退休的B先生選擇在花蓮退休,而他僅需要3%來支付生活開銷。剩下的1%用於出遊和非必需性消費,但他也是必須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3%用於30萬最低生活花費,1%用於10萬非必須消費)。從生活質量的角度來看,這種休閒活動可能很重要,但對於”生存”而言卻不重要。




現在我們假設他們兩位人士在2008年退休,隨即遇上了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A先生還是得提領著4%,因為那是他在台北每年生活最低花費。而B先生因為資產大減,他選擇改提領3%,他必須減少非必須消費來度過退休生活。

A在2008年初提領一次4%後便遭遇到了金融風暴,但還是只能提領4%的情況下,在一年後繼續提領著4%,餘額剩下665.4萬。

而B在一年後(2009年初)選擇只提領3%,餘額剩下675.4萬。並在之後的一年因為股市的復甦改提領4%。(更保險的作法,B先生可以選擇持續提領3%直到資產恢復到了一定程度才改領4%)

A先生與B先生的資產差異看起來很小只有10萬,於是日子到了今年年中(2020/8/18),我們來看一下A先生與B先生的資產差異。

A先生一直提領著4%直到了今日,資產變成了1509.3萬。

B先生2010年初(股災過後)繼續提領著4%一直到了今日,資產累積到了1545.4萬。

※從2008年開始提領40萬隨著通膨,在2020年初提領變為48.6萬

B先生在”股災時”的一個小動作,造成兩者的差距可說是A先生與B先生的好幾個月的生活費。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兩個重點

  • 對於FIRE族群來說選擇相對便宜的城市與國家更容易增加退休成功率
  • 在計算4%法則時,不要只把最低生活費進算進去




退休前夕避免掉債務與固定扣款消費

正如上面所說的,最低生活花費物無法去大幅度的改變。債務也是,債務可不能讓你延遲還款或降低還款金額。即便可以,所延伸出來的利息會導致惡性循環。想像一下,一個有債務的退休人士佔了他的提領率0.25%,等於在股災時減少了他動態提領的靈活性。

另外,假設你選擇年輕時積極投入工作,花錢請理財顧問來管理你的財富,請在退休後避免掉這種行為,你所減少繳納的每筆定期費用都可以在資產大幅度下跌時增加你動態提領的幅度。

因此,在退休前幾年請把該有的債務與定期費用結清。這可能是信貸、房貸甚至是因理財所衍伸出來的槓桿也是債務的一種,在退休前夕請避免掉這些債務與定期費用

延伸閱讀:4%法則沒告訴你的8件事實




保險-別讓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打亂退休

保險字面上的定義我們可以從網路上查到:「在法律和經濟學意義上,是種風險管理方式,主要用於經濟損失的風險。保險被定義為透過繳納一定的費用,將一個實體潛在損失的風險向一個實體集合的平均轉嫁。」

保險並不是我的專長,但以我的觀點來講,無法承受的損失則需要保險來做風險轉移。

舉例:當你退休的時後,突如其來的一場意外是否會打亂你的退休規劃?這意外可能跟身體健康有關,也可能是財富損失。如果你覺得你當這些意外來臨時,會“嚴重”打亂你的退休生活,那你可能就需要做好保險的規劃。

  • 很容易賠款的保險,每次賠償你幾千元,對於退休人士來說是必須嗎?
  • 一場車禍意外,人可能沒事,但賠償給對方的名車你是否負擔的起?
  • 發生意外後,相關的醫療費用是否負擔的起?
  • 如果你不是家庭的經濟支柱,那壽險對你的意義為何?

整體的概念我認為保險是保大不保小。(如果有專業保險人士也可以提供你的看法)

對於FIRE族群

許多FIRE族群對於4%提領很是著迷。隨著FIRE運動的興起,許多人指出4%的提領對於3-40歲退休的人是否合理。因為4%法則對於長達4-50年的退休生活成功率一向不是很高。

當然我必須得說FIRE一族是否真的打算在未來的4-50年裡不賺任何一毛錢而生活,我想不太可能。對於FIRE族群來說,要的是擁有想要生活方式的工作(Barista FIRE),說不定在尋找自己的想要的生活方式下又開創了不同的業務。

這邊我必須講個真實例子:我的姨丈警察退休後跑去陽明山種菜,原先只是種興趣的,不添加任何農藥,上網查如何用天然的方式讓農作物更好,把每次收成的結果分給鄰居、親戚。一陣子後,有鄰居菜販決定跟他採購了未來每次收成的菜,一個月約有4-5萬元進帳。種菜是我姨丈退休後的興趣,這個興趣衍伸出的收入,這不就是Barista FIRE的精神嗎,而我姨丈對於這筆收入可有可無,因此種菜對他來講是沒心理負擔的一件事情。

有些人可能會質疑就算只是兼職是否算真的”退休”。雖然在傳統觀念上對於退休的認知這可能不算退休。但比起許多退休後沒有生活目標的人,整天無所事事擔心退休金被用光,這類人心靈上還沒退休。而FIRE族群才是真正的身心靈都退休的狀態。

接下來會有兩篇講述跟4%法則提領有關的題目,(1)4%法則失敗的那些年發生什麼事情 (2)增加10%成功率的提領方式,草稿大致上已經擬好了,剩下的是數據整理,最近因為小孩出生跟進行副業可能會拖稿一陣子。有興趣的可以免費訂閱文章獲得第一手消息。

追蹤粉絲團:魯爸的財富自由之路

2 Replies to “如何正確的計算4%法則-有效提退休高成功率”

  1. Hi , 魯爸

    恭喜你當爸爸了,歡迎加入新手爸爸的行列,你將會發現未來的時間與金錢有不同規劃。

    的確,退休不是單純的4%法則而已,還必須考量許多不同層面。

    我之前看過 “無痛退休”,作者是廖義榮、高震宇。相較於國外的FIRE資訊,書裡介紹的東西更符合台灣人需求。

    相信你閱讀過後會有所收穫。

    1. Hi 老P
      最近對於小孩的花費細算後感到恐怖,可能會打亂我未來的存錢計畫,總之走一步算一步。

      至於4%法則的確要考量的點有許多,但能提早做足更完善的準備相信對日後退休一定有所幫助。

      感謝你提供這本書,初步從博客來上面的內容簡介來看是本好書,我有空來去書店實際翻閱看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