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又到了年底,是時候來分享近一年的資產累積過程與心得。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先回顧了2023年所寫的年終回顧,看一看當時的想法/目標和現在是否有些差異,順道分享一些想法的轉變。
在2023年終的回顧中的目前FIRE之路的方向提到,我每一段時間就去更新與試算CoastFIRE的數字,但這在今年我已經幾乎沒有在做這件事情了。因為今年度的資產又算是大幅的增長,這些數字已經遠超過我所設定FIRE的數字了。FIRE數字已經達到,也順其自然地把重心轉到其他地方,例如:教育、享受、體驗上面。
但即便資產累積幅度超過預期,我也還是打算在50歲才開始放下手邊工作,如我在分享我循序漸進 追求財富自由 的方法一文中所提到的【要是我有一天不小心中了樂透,我也不會因此就放棄工作等等。簡單講,無論有何想法與計畫,也是在50歲後開始「大膽」執行(現階段採取小幅度執行)】,目前這份工作就是讓我保有在動腦跟對學科還有一些敏銳度可以未來跟小孩一起討論功課的目的。(總不能跟小孩說以前爸爸多厲害,結果現在這種題目算不出來,解釋不出來….)
那接著開始進入正題,本篇文章針對資產增長、未來目標這兩個大方向去做回顧與分享,順道分享一些我這一年收穫最多的事物。
今年的房市操作
今年我買了3個標的物,其中包括年初我在FB所說的265萬的台北市迷你店面,目前穩定收租1萬,這標的物很特別,通常都是租客優先買走,也不會上到檯面上被大家所看到,但我在機緣巧合下租客沒打算買因此被我先行下手,現在行情350萬有人想收但沒人想賣。
第二間則是在第6第7波前打房時我在FB的4月19號時有發文,當時提到今年的房市很火熱,要是政府還不出手做一些貸款限制,可能這還只是起漲點。因此在那時機下我買了台中市政府跟台中大遠百走路不到200公尺的一間2房產品,總價大概2000萬左右。而買這間的考量單純是想說地點無敵,家裡對面是國小,當作買個學區跟停車位(台中新光跟大遠百的停車位不好找=.=)。當時的限貸策略印象中是第二屋7成,不過我在當時就做好全款交屋的打算了,以防後續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之後就是大家所看到的第二屋6成→5成政策出爐。(預計2027年交屋)
第三間則是在第7波限貸5成政策出來後11月初所買的,也就是上個月。有關注我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很想在北屯置產一間,因此在這時我入手了一間2房的預售屋,這間會入手的原因就是覺得地點跟面向實在是太完美了,2房高樓層面公園,社區周圍幾乎都是綠地圍著,走路到捷運站還行,14期新重劃區,因此就覺得在這嚴苛的限貸政策下入手這間了。買這間時所作的打算是把太太的8成首購房貸繳清,再讓這間變成首購可以8承貸款的計畫下去購買,如果貸款不順利的話將會把2027年交屋的房子賣掉來繳款這間。(預計2028年交屋)
基本上我對房地產的看法跟股票一樣,我是抱持著永遠死多頭的想法,短期震盪下跌完全無感,所以才敢放置大量的房地產資產在這。當然房地產不像指數化投資這樣的分散、多元與簡單,但這就當作我在指數化投資之外把時間花費在房地產的主動投資吧。不過與其說投資,我更傾向置產這類說法,因為以投資為主我會購買低於1500萬內的低總房子來投資出租5年後轉賣,而以上這兩間則是我以自己喜歡居住與自己便利性為考量去做選擇的。
今年與未來的貸款操作
今年機緣巧合下信貸了一筆500萬2.6%綁約1年的信貸,就覺得是便宜的資金因此貸出來做一些運用,而這500萬信貸因為只綁約1年,因此我會在第二屋貸款前把這個貸款給結清以防止房貸出問題。而目前打算明年初把太太房貸還清之後再增貸出來。未來只要有便宜的貸款,無論是信貸/房貸/理財型貸款,只要有額度我都會貸出來運用。
今年股票的操作
基本上幾乎完全沒操作,除了今年把IB的部分資金移回來做繳房屋款的運用。短期內我應該不太會再去放置在海外券商,因為無論是近期的信貸、信用卡調額、財力證明,複委託的資產證明都佔了很大的貢獻度。不過我認為放個1-30%資產在IB是滿可靠的。順帶一提複委託跟IB拿到錢時效,之前複委託賣出等了2-3天才拿到款項(憑印象),結果IB當天賣出當天匯回馬上就在台灣銀行端解匯收到款項,因此IB在便利性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
至於報酬率老早就沒特別去計算了,我大概只有計算資產增長的絕對數字。
目前資產計算
目前持有的動產與不動產如下:
- 新竹起家厝 2900萬
- 台中A房(自住)~2600萬
- 台中B房~1900/2萬(合資)
- 股票~1337萬
- 現金+短債~1776萬(近期才變從股票轉換,準備拿來償清房貸用+緊急預備金)
- 其餘實體投資~價值1600萬,短時間變現可以換1200萬。
- 台中C房預售屋合約2000萬上下~已繳356萬
- 台中D房預售合約2500萬上下~已繳180萬
- 台北店面~350萬
負債方面
- 新竹起家厝房貸~1730萬
- 台中A房(自住)~1190萬
- 台中B房~1000/2萬(合資)
- 信貸~720萬
- 親友借貸~180萬
把上面資產跟負債加加減減再扣除一些房地合一稅大概就可以估算出整體淨資產有多少了。這個金額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已經很滿意了。
這一年對於財務目標的想法
近一年我常常思索,如果我現在從0開始,我還能複製以上的資產增長嗎?或是早出生晚出生幾年,這又會有什麼不同?我認為如果我有現在的思維與財商,那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未必能達到100%的程度,但80%應該不算太難的事情。同樣指數化投資+適度的槓桿操作(或許有人覺得我的槓桿很大),我認為達到5000萬的資產不太算是難事,前提是我還在同一間公司上班。以我自己來說擁有穩定的中高薪收入,加上工時很短,那我就有更多時間去做更多元的業外收入規劃,能承擔風的險與容錯率就提高不少。
至於財務目標呢?以現階段來說,我下一個財務目標是想達成夫妻雙方各有2戶房地產,並各自擁有2000萬等值流動性資產(股票/債券/現金),或是1億的淨資產,負債部分不考慮,畢竟銀行如果敢借我1億,也代表銀行認為我還得出來,或是我的淨資產超過1億。
基本上房子在2028年貸款順利並陸續交屋後就已經算達成了,因此往後幾年我將著重在累積股票方面的流動性資產。沒意外的話,明年的年終回顧會看到我把賺的錢拿去買指數化投資標的跟投入預售屋繳款,我們到時再看是否計畫有變。
回顧2023年終的末段提到,當時寫下:
【未來我投入的比重會是:房地產(長期置產*3+自住*1)/指數化投資(穩定投入)/副業>本業。(本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比重最低,但50歲前不會輕易放棄)】
看起來目前還是走向預期的路線。
借錢是有錢人的遊戲
我認為自己資產增長速度如此大的成敗取決於穩定的現金流+勇於借貸,穩定的現金流並非是指股息這種,租金我認為還算可以,穩定的中高薪本業收入+敢承擔風險大概就有機會如此的成長。(敢承擔風險未必是好事情,就是一種投資偏好)。借貸這種行為就是一個加速器,他會放大你所做的財務舉動,因此透過借貸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發展,而你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借貸利率而已,這並非適用於每個人。
如果你無法承受借貸所帶來的糟糕結果,那你就不該借貸。我敢說假使現在股市腰斬、房市大跌20%,我手頭的現金+目前的現金流能讓我渡過3-5年的繳款我也不擔心。
另外,最近幾次跟銀行交手與聽到其他網友的經驗來說,限貸是整體政策與銀行端的風險控制,但這僅限於一般大眾,假如你在銀行端有貢獻那限貸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因此我才決定未來尚未停止借貸操作前,資金都先投入複委託與銀行信託來累積銀行端的信任與財力證明。
感想
近一年的資產成長可觀,跟去年相比,資產增長了2-3000萬(未包含房地合一稅與房地產買賣相關成本),看起來很誇張,但實際體感好像也沒什麼,反而多了些煩惱,更多時間關注於小孩的教育,今年也報名了尼莫的育兒講座了解一下前輩的教育心得。
換一個說法,甚至我連今年資產增加了2000多萬我也沒特別開心,這似乎就像是之前所寫的文章錢到底能不能買到 幸福感 ?一樣,當你超出了某些收入以後,其實過的生活真的還是這樣,頂多出去吃飯可以稍微不看價格,未來出國2位大人加小孩應該會想坐頭等艙享受一下,出去玩寧願多花點錢買舒適感住更好的房間等等,今年開始也陸續幫我的小孩請了兩位教練1對1教學游泳跟網球。
今年其實還有一項額外收入我覺得挺有趣的,那就是幫公司採購刷自己的卡先代墊賺回饋,我因此平均一個月多出4~5萬左右的現金回饋,細節我就不方便多講。我覺得信用卡這塊去幫忙代刷是有一個利潤在的,但不要當作是穩定獲利來源,因為信用卡的回饋常常變換。
以今年來說大概就幫忙代刷就賺了50幾萬的現金回饋。你就知道這無風險利潤多恐怖,缺點在我戶頭要放個1-200萬的資金去做代墊,但一整年賺了50幾萬現金回饋+順勢累積到銀行VIP資格,只要在戶頭放1-200萬現金即可,換作是你要嘛?不過信用卡我不是專業,也是上網查詢其他達人+自身業務需求才歸納出來的,別來信問我。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認為在台灣不敗的投資策略,在效率好的市場(股市)做指數化投資,在效率差的市場(房市)則做主動投資。房地產很有趣,你比其他專家更懂你所居住環境的好壞。而且房地產的市場效率偏低,有利多訊息也不會立刻就反映在價格上。
*不會立刻反應在價格上指的是會漲,但不會一次漲到位,銀行鑑價也未必跟上,鑑價跟不上買盤的價格也就不會跟上。銀行可不會因為隔壁蓋捷運施工就馬上估價上去讓你可以增貸出來。
本業高薪+以上兩者兼顧,大概就很大的機率可以累積到你滿意的資產,這樣的操作我也不過真正執行了7年,即便現在房市冷盤我還是很看好這樣的配置。
沒意外的話,下一篇就是2025年終回顧了。
追蹤粉絲團:魯爸的財富自由之路
太強了,借貸來投資我不行XD.(但買房也算是槓桿就是)
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同,適合自己最重要